都说吃饭离不开粮食,每年的315打假行动一出,消费者瞬间觉得“天都塌了”,就连日常必备的酸奶也“翻车”了。
谁能想到,“边缘试探”这个词有一天会用在酸奶上。根据315的报道,提到的7款酸奶全是由“科技”调制而成的“小甜水”。目前已经有6款酸奶被下架。
很多产品包装上都会写着一句话:“图片仅供参考。”这句话确实让不少消费者吃了大亏。你根本不知道漂亮的包装里装的是啥东西,打开包装就像“拆盲盒”一样。
在315前夕,北京的崔女士通过一次举报彻底撕下了假酸奶的“面具”。她在网上购买的酸奶外包装写着“新西兰酸奶”,看起来十分好。若不是喝下去后口感不对劲,年过70的崔女士可能都不会注意到下面还有一行小字:“酸奶风味饮品”。其实这就是打着酸奶旗号的“小甜水”,里面满满的都是“科技与狠活”。
记者随机从超市购买了7款酸奶,发现无一例外都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对于发酵乳的规定,营养价值远远比不上真正的酸奶。真正的酸奶主要的组成原材料应该是生牛乳或生羊乳,含量要求在80%以上。而这些“边缘试探”的酸奶配料表中,排名第一的竟然是水,后面就是各种添加剂。
这类“边缘试探”的酸奶厂家会在包装上突出“酸奶”字样,只在侧面或者不太显眼的地方用小字标注产品的类型为“风味饮料”。他们就是在故意混淆概念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酸奶每瓶成本仅为0.3元到0.4元,出厂价大约在0.7元每瓶。它们一般在四五线城市销售,在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也有一定的销售量。
大象新闻2025-03-13低价假酸奶标“酸奶”实为小甜水:每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不超过5毛钱
生产厂家深知这是“边缘试探”产品,所以提前准备了几百套产品标签。不管哪款产品被投诉下架或者店铺被封,他们都能迅速更换包装继续生产和销售。
被曝光后,有6家酸奶做了下架处理。为了保住面子,给自己留条后路,他们给下架找了个完美的理由:售空、店铺升级。
也许过段时间,换包装的“边缘试探”酸奶就会重新再回到市场上售卖。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加强标签审核和生产源头管控,避免“科技糖水”继续泛滥。
不过,挂着羊头卖狗肉的酸奶并不是个例。早在去年3月份,就有媒体曝光过网红品牌书亦烧仙草的饮品“草莓啵啵酸奶”。暂且不说这款酸奶每百克的蛋白质、脂肪、乳糖含量和基本标准相差十倍,里面的蔗糖含量也是超标的,甚至比蛋白质、脂肪、乳糖的总含量还要高。
既然拿酸奶作为卖点,就应该对酸奶成分保质保量才对。这种“边缘试探”的行为,让人不知该说商家偷工减料还是忽悠。
同年8月份,主打“无添加剂”、“为家人和孩子做安心好奶”的知名酸奶品牌简爱也“爆雷”了。在社交平台上,有上百条关于简爱酸奶的“避雷”帖子。
简爱酸奶一直号称0糖,因此控糖人群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它。糖尿病患者、儿童、孕妇等是主要花钱的那群人。有些人甚至把简爱酸奶拿来给婴儿添加辅食。孙女士就是这样做的,没想到年仅一岁三个月大的婴儿喝完之后不停呕吐,急诊后医院诊断结果是急性胃炎。
还有孕妇喝了简爱酸奶后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,起初以为是妊娠反应,直到刷到网上有同样症状的网友才知道是酸奶的问题。
更有甚者说这款酸奶闻起来有一股很大的消毒水味,喝下去辣嗓子,到胃里后有很严重的灼烧感和腐蚀感。
简爱厂家回应称,产品脱冷后过度发酵导致口感尖酸,随后对6个批次产品启动召回和下架。
多位饮食业有经验的人指出,仅仅用“脱冷发酵”无法解释“辣嗓子”的现象,很有几率存在其他因素,比如原料污染、生产流程失控或包装材料问题。
部分网友要求赔偿医疗费用,但品牌方仅提供退款处理,被网友质疑其“避重就轻”。这次事件的曝光让我们消费者对简爱酸奶失去了信任。
这就提醒我们在选择酸奶时一定要仔细查看标签和配料表,牢记“三查原则”:查标准、查配料、查价格。
执行标准要认准“GB 19302”(发酵乳),避开“GB/T 21732”(含乳饮料)。而且配料表的第一位必须是“生牛乳”,假如慢慢的出现水、乳清蛋白粉、蔗糖就需要警惕了。
真酸奶中的生牛乳成本比较高,再加上菌种、包装、运输、渠道等费用,总成本至少需0.6-0.8元/100g,所以线g的“酸奶”,就要想想是不是真的酸奶了,避免贪小便宜吃大亏。
信息来源:登载于新京报2025年03月14日关于“假酸奶”追踪:多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介入调查,6款产品已下架的报道;登载于大象新闻2025-03-13日关于低价假酸奶标“酸奶”实为小甜水:每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不超过5毛钱的报道;登载于新京报2025-03-14日关于“假酸奶”追踪:民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“东致一罐酸奶”启动核查的报道;登载于光明网2025-03-13日关于依法堵塞漏洞,别让擦边的“假酸奶”泛滥成灾的报道。